認知面
What is field research?
實地研究的基礎是建立在自然主義之上。
所謂的自然主義就是在自然的情境中觀察一般事物,而不是在設計的、發明的或研究者創造出的情境。跟量化研究不同的是,質化的實地研究,不是top-down的由研究者自己去設定想要的變數,然後來探討這些變數所造成的結果;而是bottom-up的從觀察著手,藉由融入真實的社會情境裡來發覺現象,感覺的出來,實地研究比較貼近真實世界的表現,而不是研究者創造出來的。
行為和意義
進入實地場域進行觀察,是想從觀察中發掘這個社會情境底下所展現的文化。如何去發覺這些文化,就是要從這個社會情境裡人們所表現的行為去觀察,因為人們的行為表現會根據自己所處的風俗民情、習慣而有所不同。然而這些行為本身並不代表著任何的意義,它們看起來只是一些單純的動作而已;意義一定是推論出來的,藉由背景知識去推論這些行為的意義。進入實地研究,想要真正了解他們的文化,就必須去除個人觀點的,以他們的角度來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行為意義。這就是上課時所說的以同理心來觀察、推論實地情境的人們、事件。
進入實地研究要注意
研究者進入實地場域會建立起能融入這個社會情境的角色,以便能確實的搜集到準確的資料,而不是被視為外來者,這樣子的觀察會失去準確性。同時實地研究者選擇的實地場最好是陌生的、較無個人經驗的,這樣子的態度比較能夠客觀的去觀察實際的情況,也就是不要帶著太多的成見。
研究者進入實地場域,究竟要透露出多少研究的身份是必須去仔細衡量的,透露過多,可能會影響被研究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如此一來,搜集的資料就無法有代表性。
進行實地研究,為了要融入被研究的社會情境中,往往要和被研究者搏感情,而且要考慮進入情境要多深。研究者必須考量自己的安全;自己的隱私要透露多少?涉入過深會不會陷在情境中無法回頭?
田野調查筆記
直接觀察:
詳細的描述發生的事情:時間、地點、動作…。
推論:
根據觀察的事件,以被研究者的角度去推論會這樣子發生的原因。但是推論完後,應該要跟被研究者確認,才能真正代表被研究者的情境。
分析:
分析自己記錄、觀察的方向是否正確,然後去修改。
個人筆記:
紀錄觀察實自己的心情筆記,因為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觀察時的態度、想法。
感想
是不是一種欺騙?
研究者進入實地場域搜集研究資料,被研究者會不會覺得你來和他們搏感情純粹只是為了某項目的?如果一開始時沒透露自己的目的,最後被發現的時候,會不會被認為是一種欺騙?但如果一開始透露了目的,那麼會不會使研究的資料蒐集失去準確?(還真難拿捏。)
拍攝紀錄片
我想拍攝紀錄片其實就是一種進入實地觀察的一個過程,不過不是完全involve,還是站在觀察者的角度,去記錄整個欲觀察的寫實社會情境裡。
實地研究者的能力
實地研究者要是一位充滿資源、有能力、有創造力、在實地裡能夠獨立思考、敏銳的觀察,既要能融入,也要能跳脫出來客觀的評斷、推論。尤其,我覺得人際關係的處理必定是個佼佼者,才能藉由和被研究者的關係,來搜集到許多有用的資料。
學術研究與寫作之性質
14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