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演講是由陳志銘老師來給我們說說數位典藏、數位圖書館如何支援數位學習。陳老師舉了很多實際做的案例來讓我們了解這一塊的領域。 首先,簡介了數位學習與傳統教育的比較;相較於傳統的教學,數位學習的特點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並且是可以非同時同地的遠距離教學。這時候讓我想到了以前在上遠距教學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問題就是:國外發展數位學習的一個因素就是因為地域廣大、交通不便所以興盛了利用科技的數位學習。但是,台灣相對的是個小島,為什麼要發展數位學習呢?是為發展而發展嗎?也因此後來和信一討論了一下。不過,我相信發展數位學習的因素還有很多很多,地域因素只是其中的一個,老師也在後來有幫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時間、方便性(足不出戶就能學習)。這時候我只想到,科技真的讓人們方便很多,但也懶了很多。
另外一個好奇的地方是:老師提到許多數位學習的成效、教材、方式都會比傳統的好,那麼如此一來傳統的教學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嗎?我覺得正式教育實施成數位學習的模式還有一定的困難度,一來是傳統下的習慣,習慣在教室上課的行為;還有數位學習強調學生為中心、個人化的學習,這樣的方式會比較適合自我學習力較強的學生,如何監督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也是個問題;還有經濟因素的考量、學位認證的問題,在正式教育的歷程裡,要完全實施成數位學習目前是不可能的。數位學習的模式還是著重在終身學習、自我成長的層面成效比較大。
圖書館在教育上一直扮有「幫助學習」的這個角色;同樣的,數位圖書館也應該在數位學習上有所支援。老師跟我們說:「沒有好的content,再好的學習模式也是無效。」圖書館擁有很多的學習資源,提供很好的content去給學習者利用、很好的素材給教師去取材。數位圖書館或是數位典藏的機構就是可以以這樣的角色來為數位學習給予支援。
但是,從老師的演講我們可以得知,現今很多的典藏機構會因為版權的原因、守護者的心態而將這些資源給限制住,這或許是兩者結合會碰到的問題。要如何解決?這種資源取用的問題,一直存在相當矛盾的地帶,還是得在不傷及每個人的狀態下,合理的將資源分享。
學術研究與寫作之性質
14 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